有趣的脚教案

时间:2024-02-20 00:49:58
有趣的脚教案

有趣的脚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趣的脚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有趣的脚教案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竹签架起橡皮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学具:记录纸、笔、竹签、橡皮泥、玻璃球、一次性筷子、毛根(每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尝试

1.出示两种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用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竹签,橡皮泥)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想不想玩?

提问:看看谁能用竹签稳稳地把橡皮泥撑在桌上,想不想挑战一下?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在音乐声中操作)。

提问: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了?

请幼儿示范,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

这个小朋友他是用了四根竹签成功了(教师记录在白纸上),有没有和他一样用了四根竹签成功的小朋友?有没有用不同数量的竹签的?(请另一个幼儿示范怎么做的,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这个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他也成功了(教师记录结果)……今天有的小朋友用的是四根竹签,有的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都将橡皮泥稳稳地撑了起来,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

二、记录发现,再次尝试

1.幼儿猜想,最少用几根竹签能将橡皮泥撑起来。

那能不能用更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呢?(能)你觉得最少能用几根竹签将橡皮泥撑起来呢?(幼儿猜想)

那你们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不要忘记,要想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有秘诀的,什么秘诀啊?(上面要靠靠紧,下面要向不同的方向分分开)好,等会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用最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并把你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你最少用了几根竹签,在表格上记录下来,并把你的记录结果贴到黑板上。我们来比比谁用的最少。请你们再去试试吧!(幼儿探索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竹签撑起橡皮泥。实践证明一根、两根竹签不能撑起橡皮泥。

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幼儿介绍,教师指导,并将正确的结果记录下来)

3.观察记录表,比一比,谁用的竹签少。

我们来看看记录表,现在最少只要用几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撑起来?(3根),到底3根竹签是不是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也请你去试试看。

4.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指导,探索用三根竹签撑起橡皮泥。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个别指导)

你们都成功了吗?原来用三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支撑起来了呢!

那两根竹签能撑起橡皮泥吗?不能,因为两根不稳,那一根呢?一根也更撑不稳了。

三、联系生活,传递新知,介绍各种“三脚架”。

1.教师总结:我们发现用三根竹签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将橡皮泥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许多有用的架子,这种架子叫三脚架。小朋友一起来说一遍“三脚架”。

2.幼儿一起欣赏有关三脚架的PPT。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三脚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看,这个相机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照相机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

小结:这种三脚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四、发现方法,生活应用

1.出示弹珠,制作三脚架。

现在我的手里有一颗很光滑的弹珠,三根一次性筷子、和一根毛根,谁能用筷子和毛根做一个三脚架,将弹珠稳稳地撑起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经验。

教师总结:原来制作三脚架的时候要相互并并拢,绑的位置也很重要。

五、经验迁移

1.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2.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今天回到家,请你也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明天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有趣的脚教案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连接的方法塑造立体小泥熊。

2、通过观看泥塑过程图片、讨论、尝试等方法学习镶嵌连接的方法。

3、体会制作立体泥工的乐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a.已经掌握分泥、搓条、压扁等基本泥工技能,有进行平面泥贴画的经验。

b.认识并了解熊的外部特征。

2、物质材料准备:

a.材料包。b.面人工艺品一个,教师自制小泥熊若干,小泥熊制作步骤图。c.民间艺人捏面人的视频。

活动过程:

1、欣赏面人工艺品,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讨论,激发幼儿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神奇的礼物。(出示面人)瞧,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捏面人这一传统民间工艺。

教师:漂亮的小面人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幼儿观看)

3、欣赏教师自制作品,讨论小泥熊的制作方法。

(1)师:这是老师做的小泥熊,漂亮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知不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2)展示小泥熊制作步骤图,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制作泥塑小熊的方法。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泥熊身体各部分是怎样连接组合的,帮助幼儿了解小熊是怎样站在木棒上的。

4、介绍操作材料,尝试捏塑小熊,巩固学习连接的方法。

(1)师:这里有两种颜色的纸黏土、木棒,还有活动眼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师:先将一种颜色的纸黏土分成两份,团圆,分别插入木棒中,做小熊的身体和头;再从另一种颜色的泥土中揪出一小部分做成小熊的两只耳朵和鼻子、尾巴,分别贴在头上的两边和下方中间;剩下的泥分成四份,分别错长条,做小熊的四肢;最后把活动眼睛压贴在小熊脸上,可爱的小泥熊就做好了。

5、幼儿自由进行立体泥工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小熊身体各部分的` ……此处隐藏12917个字……(幼儿自由讲述)

4、师小结幼儿讲述内容

5、再次尝试,体验走小路师:我们的小脚感觉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样的感觉,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呢?

6、讨论小脚的用处:(走、跑、跳、踢)幼儿每说出一种,全体幼儿学做。

五、讨论保护小脚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平时怎样保护小脚呢?(穿鞋、穿袜子、洗脚、剪脚指甲……)

反思:

通过让小朋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脚丫,得出一些他们所知的关于脚丫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我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基本知道小手与小脚的分别。最后再让小朋友走一下“小脚之路”。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其中,这样幼儿才会通过自己所得的具体的感受而有所领悟。

有趣的脚教案13

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大班的孩子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记录以及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巩固和提高的。而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设计了合作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木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引导幼儿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游戏棒、彩泥、记录纸、笔、玻璃球、垫片等两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话筒架一个、课件一份。

(活动初,“用什么材料作固定”很让我费了一番工夫,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从电线、橡皮筋、彩泥中选择了彩泥,因为它是最便于幼儿操作,也是幼儿最熟悉的一种物品。而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中所使用的小垫片,则是机缘巧合,在幼儿区域活动操作时偶然发现的,在实践中又非常实用。)

活动过程

一、让彩棒站起来

1.出示彩棒:“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谁能让这根彩棒站起来?”(幼儿自由尝试)

2.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彩棒站起来的?”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悬念的环节,几乎所有的孩子看到桌上的彩泥后,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使用彩泥,并且都获得了成功。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把彩泥顶起来”。)

二、把彩泥顶起来

1.尝试一根彩棒。

(1)师:“彩泥也想到上面去看看,试试这根彩棒能不能把彩泥顶起来。”(幼儿尝试)

(2)示范记录方法。

“你们用一根彩棒能把彩泥顶起来吗?”(幼:不能)

教师示范在第二列第二行记录方法(根据幼儿的喜好用数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第三列第二行记录结果(根据幼儿的习惯)。

(这里,教师用帮助幼儿记录操作结果的方法进行记录讲解,记录用的又是幼儿喜欢的形式――用“√”“×”符号,或用笑脸、哭脸,或用五角星、三角形等等,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更易让幼儿接受。因此,示范变得很自然顺畅,淡化了“教”的痕迹。)

2.尝试多根彩棒。

提出问题:“那两根彩棒(边说边记在第二列第三行)能不能呢?(手指第三列第三行)再多一点呢?”

(1)交代操作要求。

“请你们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试试,好吗?”

“试一次,记一次,把成功的不成功的结果都记下来,看看用几根棒能把彩泥顶起来。”

(操作要求必须简洁明了:“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试试”――合作;“试一次,记一次”――方法,使幼儿不至于漏记;“成功的不成功的结果都记下来”――便于发现和总结。两句话,就能把所有的要求都交代清楚了。)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统计操作结果。

“你们用几根棒把彩泥顶起来了?”(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最少要用几根棒?”

(在活动中我发现,总有幼儿会把棒都并在一起以至于实验失败的,他们也总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及与同伴的对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为下面的总结打下了基础。)

3.小结:小朋友们真棒!都把彩泥顶起来了。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只用三根棒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顶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出示话筒架:“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用了,看,这个话筒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话筒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

2.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3.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4.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实物――话筒的出现,唤醒了孩子们大脑中积存的无意记忆,“晾衣架”“摄像机架”“帐篷”等等,都被一一列举出来,可见,孩子对三脚架的运用已经有了真正的认识。课件演示的则是一些不常见的物品,如求援架、钻井架等,为的是拓宽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了解其更多的用途。)

四、用三脚架把玻璃球架起来

1.“现在谁能用三根彩棒、一个垫片把这个玻璃球架起来?”“你们一起来试试吧!”

2.请成功的幼儿交流方法。

3.再次尝试,感受成功的乐趣。

(这个环节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和提升,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虽然材料发生了变化,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快就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心理上获得了很大的满足。)

活动评析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记录操作结果的记录表在幼儿的总结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记录方法的提示还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附:记录表

数量

结果

《有趣的脚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